你平衡了嗎?關於Work-Life Balance

分類: 雜筆隨談發布時間: 2020 年 1 月 18 日

大家有聽過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嗎?現在有不少企業都會主打著希望員工能讓自己的工作與個人生活找到平衡點,藉此避免員工因工作與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之間產生過多衝突與矛盾,而影響了個別員工的身心健康,進而導致工作效率出現問題。

Work-Life Balance

什麼是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呢?|

不只許多企業開始注重到Work-Life Balance的重要性,政府也透過了法令或補助機制,訂定相關規定以保護家庭生活有特別需求的勞工(特別是懷孕期間或有撫育幼兒需求的工作者)或鼓勵企業推動優於法令的措施,提高企業重視員工家庭生活利益的誘因。

那麼,到底Work-Life Balance的核心意義為何呢?如果我們參照勞動部委託民間單位建置的「工作生活平衡網」,可找到以下的定義:

「工作與生活就像是天秤的兩端,當一端壓力過大,就會產生失衡;『工作與生活平衡』,意指工作與生活上的衝突獲得調和,以降低工作中的壓力帶回家庭生活,或是生活中的困擾、需求影響工作表現。工業先進國家已陸續推行促進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通常包含靈活工作安排、彈性工時、幼兒照顧等領域,以支持與鼓勵企業提供員工家庭照顧措施。」

此外,該網站也歸納出推動Work-Life Balance對企業與政府的益處為何,不外乎就是提高員工工作效率與漸少流動率,進而能夠維持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提高民眾生育子女意願並降低少子化。

企業與政府真有辦法為員工打造Work-Life Balance?|

大家注意到了嗎?企業與政府透過各項措施與手段以試圖達成個別員工的Work-Life Balance,出發點大都不是真心地為每一個工作者好(不過也有真的很佛心的企業),仍然是以自身的角度與利益為考量,並期待在做出這樣的改變後能獲得更好的回饋。當然,我們也無法苛責企業與政府的立場,畢竟絕大多數的事業單位都是以極大化自身與股東權益為目的,否則也將會違背了這些企業對其投資人的承諾。

因此,每個工作者恐怕無法期待企業或政府為大多數人所設計的工作生活平衡制度,畢竟每個人的目標、願景或家庭背景有太多歧異,縱使政府推出了陪產假或要求企業應設置育兒與托兒設施等,也並非所有工作者都能用得上;而企業讓員工享有更多特別休假、每天下午有免費點心時間或每週三讓員工可以穿著牛仔褲與T恤上班,又真的就能讓員工感受到Work-Life Balance嗎?

規劃出你的理想生活藍圖|

我們的觀點是,既然不能期待他人為你打造Work-Life Balance,那就應該從個人的角度出發,試著勾勒出自己理想的平衡點為何,進而打造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達到Work-Life Balance絕對無法一蹴可幾,所以在經過深度的思考與沈澱之後,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平衡點在哪裡,又是否能在設定的期限內依照自己建構的藍圖完成目標。

work&life

一般的Work-Life Balance總是聚焦於家庭生活上,但如上圖所示,我們認為每個工作者的生活應該是被工作、家庭、人際關係與個人成長等四個領域所包覆,也因此每個個體所重視的平衡點會有不小的落差,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企業所提供的措施總是無法讓所有員工滿意,例如親子活動日對於沒有小孩的員工來說根本無感,企業運動會對於在假日不想再見到同事的人來說更是折磨,對部分的人來說,還不如把這些經費折算成超商禮券之類的還比較有用。

所以,我們建議你應該針對不同的生活領域,逐一列出想做的事情與目標為何,進而妥善地規劃自己的時間,或許就能逐漸找出屬於自己的生活平衡點。當然,認清現實也會是很重要的環節,如果你的平衡點過於偏向工作以外的領域,那你可能就得搭配更好的理財規劃或是拉長藍圖建構時程,才能達到理想的生活平衡。

設定工作與生活界線 vs. 融合工作與生活|

work vs. life

在邁向理想生活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是每個人職涯發展中的重要課題,有些人的工作與生活幾乎沒有界線,總是有接不完的工作電話或響個不停的Line推播通知,在無形中因工作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便有可能會影響到與家庭或朋友間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提倡「Unplug」的概念,你可以考慮在每天的一個小時或每個週末的一天不去關注與工作有關的任何訊息,或試著去設定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而非將兩者融入其中。

不過要提醒一下,當你劃清了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時,提高平常的工作效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除非你是樂於將工作融於生活之中的Workaholic,那或許這就是屬於你的平衡點,當然也並非壞事。

大家對於Work-Life Balance還有什麼想法呢?希望大家在面對現實壓力時還是能撥出一些時間與自己對話,即使打造理想生活沒有這麼容易,但至少找出目標,或許就能激發往前進的動力了。

加入Workforce勞動力量Line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