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大家,又到了每個禮拜的第一天了,不知道大家工作會不會很忙碌呀?回想起以前的職場經驗,雖然大多是在公務機關工作,但不同的機關或職務類別,忙碌的程度真的是天差地遠。比較閒的職務就不方便多說了,但如果是以前勞檢的工作,有些同事晚間或週末加班都是家常便飯呀!

然而,顧問說相較於同事的情況,他自己在過了新人時期之後,其實是沒有這麼頻繁的加班,並總是能把事情做完甚至超前進度,有時候甚至還會幫忙其他同事完成一些工作,為什麼要這麼雞婆(?)應該說有同事愛呢?主要是有兩個心態上的思維:

一、「多做就是多學」
以長遠的目標來說,我們都沒有想在公務機關久待,所以與一般同事的想法不同,有時候多做事情不見得是吃虧,反而是能夠多磨練自己的機會。雖然這種正面的想法,有時候還是會在惱人的業務執行過程中被消磨掉,不過如果再換個角度想,萬一以後遇到類似的案例卻沒有處理經驗,那會不會覺得以前沒有趁機好好學是有點可惜的?有時基於這種自己給自己建立的恐懼感,就不會這麼排斥多做事了。一旦處理各種業務的經驗多了起來,未來遇到類似情況時當然也就能更有效率、更有系統化地完成了

二、「真心想幫助別人」
不是故意要講這種有點矯情的思維,只是以前處理的業務就是攸關民眾的勞動權益,我們花了幾個工作天在執行的業務,對他們來說感受上可能已經過了好幾週了。如果可以在不犯錯的前提下忽略一些比較枝微末節的事情,再加上建立自己完成工作的SOP或例稿資料庫,或許就可以讓業務整體的進度更加迅速。自己手邊的工作減少得越快,就代表協助民眾處理的事務更有效率

有些讀者可能會覺得,就算心態上可以調整,但實際上要怎麼具體提升工作效率呢?推薦大家可以參考這本 @crownbook1954 皇冠文化推出的《為什麼他看起來那麼閒,進度卻總是能超前?》,本書大剌剌地自承是一本「偷懶聖經」,書中有很多可以具體實踐的方法與思維,區分出高效人士與低效人士在很多事情上的做法差異,雖然不見得完全適用在每個人的職場生活,但看看一些不同的方法,或許稍微調整一些工作流程與細節,就能對你的工作有大大助益唷!

追蹤 @workforce.tw |獲取更多勞動法令小知識